《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05 16:54:44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1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节奏欢快,朗朗上口的。作为苏教版每册教材的开篇之作,它总会安排一首富有季节或者时令特色的现代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号召少年儿童参加活动,绿化祖国,美化我们的家园。对于环保问题,现在的在嘴上都能说出一二,但实际行动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教学很容易上成空洞的说教课,为避免这种尴尬,本学期我尝试着从诗歌的特点入手,然后感受诗歌内容,品析诗歌主题。

1、在反复诵读中了解诗歌特点:通过录音范读,自由朗读,孩子发现了这首现代诗的一些特点,比如节奏比较欢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在这基础上他们还发现了这首诗押“Ao”韵,其实押韵就是诗歌的一大特点。另外这首诗的前后呼应也比较容易感知,诗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结构相似,就差了一个词语,“荒山野岭”成了“青山碧岭”。诗人的这一呼应非常巧妙,他把植树造林的前后不同就融进这两个词语里,并且抓住这一前后呼应能够引起孩子读诗的`兴趣,理解诗歌的主旨。春光为什么会染绿我们双脚?孩子在反复诵读中对“染”产生了浓厚兴趣。其实这也是本诗在遣词造句上的一大亮点,一个“染”字了整个春天,写活了漫山遍野的绿色,写活了少年儿童的勤劳与汗水,更写活了诗人的主旨思想。

2、在想象场景中感受诗歌内容。尽管诗歌的主题是植树造林,但是限于是诗歌这一体裁,所以文本并没有花大量笔墨进行场景描写,这是文本的留白,是教学的契机。教学时我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补充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的场景以及植树造林以后小动物们安宁幸福的生活。两处想象,孩子读活了诗歌的语言文字,读懂了植树造林给自然、人类带来的真切变化。说教在这里变成了体验,相信体验能产生冲动。面对即将到来的植树节,面对春光无限的大好季节,面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植树造林从我做起”一定能化为孩子们的共识与行动。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2

今天正当我们沉浸在诗歌的韵味中时,一位学生举手了,没有想到的是,他对我说:“老师,我觉得课文的第一小节写的不好?因为,我觉得‘春光’只能照耀,怎么会染绿我们的双脚呢?我想这样写不是很好?”

看着他疑惑的神情,我没有批评,而是带领大家再一次地来朗读这一小节,然后,故作惊讶对大家说:“刚才,潘胜豪同学说的对,老师也发现了。你们看,‘踏一路春风’也好像不对,春风怎么能踏呢,只能‘迎’呀!怎么是‘一路春风’呢,只能是‘阵阵春风’呀!并且我觉得第一句话,好像缺少了谁?应该加‘我们’,所以第一句应该这样写‘我们迎着阵阵春风’才好!”

我看着学生看着我认真的样子,不禁也纷纷附和着同意我的见解,一位同学主动站起来说:“那后面的句子都是有错误的,应该改过来。”我随即对他说:“你想怎么改?”他顺着我的思路说:“应该改成‘我们在路有说有笑。’”大家都似懂非懂地笑了,笑声的.味道我似乎感受到了。我接着便说:“那老师就请我们班级朗读最好的张平来连起来读读好不好?这可是我们自己的创作哦!”

张平马富有感情地读了起来:“我们迎着阵阵春风/一路,我们有说有笑,/我们要去荒山野岭/春光照耀着我们的双脚。”她虽然读得很不错,但是当她读完后,我发现学生的脸都好像写着什么了,我于是顺手牵羊对学生们说:“你们感觉到了什么呀?”

班级一下子好像安静了许多,我也微笑着等待着学生的回答。

这时,大家不禁在底下窃窃私语起来,我并没有制止,一会儿曹旭站了起来说:“刚才听了张平的朗读,我发现这不像诗歌。倒像我们写的作文了。”

“那么你们觉得刚才张平读得,怎么不就像诗歌了呢?”我装作疑惑地问。

“好像缺少了诗歌的节奏感”

“好像没有了刚才的味道了!”

“好!”我惊喜地说:“对,诗歌的味道。诗歌也有味道。”说完我重重地将“诗味”写在了黑板。

这是快要下课了,我情不自禁地对学生说:“诗歌有自己的味道,老师在这里想朗读一首诗歌让你们品品其中的味道,好不好?”

我便神情地背诵起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歌——《乡愁》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看着同学们陶醉的样子,我不禁又想起了另一段诗歌:我轻轻地摘下眼镜/呵一口气/轻轻地/在镜片划下一条乡归的路……

下课铃响了,浓浓的诗味和着清脆的铃声,我知道,学生或许真的品尝到了诗的味道了!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3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现代诗歌,篇幅短小语言精炼,展示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渗透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教学中,我认为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补充课题引起阅读期待

上课伊始,我板书“染绿”一词,让学生回答:我们平时会说染绿什么?学生回答染绿小草、染绿树木等,我接着板书“我们双脚”,让学生读课题。再提问:是什么“染绿我们双脚”呢?最后添加“春光”,将课题补充完整,齐读课题,让学生就课题充分质疑。

二、质疑课题串起整篇教学

就本文的课题,学生提了不少的问题,唯独没有问:难道是“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吗?我抛出了自己的疑问,在“春光”二字的上方打了个“?”。当学生自读完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后,我在“春光”下面划上横线,学生立刻说出了是“植树造林”染绿我们双脚,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当与整篇文本对话完毕,我又在课题下面划了一道横线,并启发学生:你现在认为是什么染绿我们双脚呢?学生回答是“少年儿童”。我提示贴合文本提炼总结概括,学生立即会意:是“我们”染绿我们双脚。在不断的引领中,学生依托文本逐步深化了中心。

三、首尾比较过渡重点内容

本首诗歌首尾呼应,第一小节和第八小节结构相似。我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精读课文伊始,就让学生找出其不同点,我相机板书“荒山野岭”和“青山碧岭”,并提问:荒山野岭是如何变成青山碧岭的呢?从而引起了课文二到七小节的生本对话。

四、想象写话提高练笔能力

钻研教材时,限于篇幅及题材的`原因,我一直没有找到练笔的着眼点,当然,课后的第四题除外,那是文本对话完毕后的写话内容。在我诵读诗歌时,终于找出了生发练笔的地方:在朗读第五小节后,我抛出问题:植树造林让山上枝繁叶茂绿树成荫,其他小动物会有什么表现呢?在第五小节的旁边写一写。由于这样的练笔内容难度适中,所以学生的补充写话比较精彩。

当然,本篇课文的教学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着急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引领学生体会赏析诗歌的准确用词,如“踏”和“撒”等字,这是本课教学最大的败笔,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注意这个方面。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